春风裁纸鸢,科技润新枝。将千年农事智慧注入现代工程实践,一场「技术复刻传统」的创客行动在校园悄然展开。自动化工程系学生用激光切割、3D打印重塑风筝纹样,以智能系统演绎雨水哲思,在劳动中叙述文明的数字新生。
纹样解码工作坊:古法遇见光刻
劳动实践课程孙小翔老师介绍清明节相关传统习俗,并就五种传统风筝纹样做了具体讲解。同学们在蓝岛教师黄克瑶的指导下,破译沙燕风筝的祥云纹密码,将「鱼跃龙门」「北京沙燕」等传统图样进行矢量重绘。激光雕刻机在木板材料上精准复刻纹路时,古典美学与现代制造工艺展开跨时空对话。
雨水指挥中心:让春雨学会“工作”
学长化身助教,手把手为一年级的学弟学妹讲解装置的运作原理、程序编写及接线连线。在生动的展示中,一年级学生迅速掌握重点,投身于雨水收集灌溉装置的整体搭建过程中。
清明雨歇,创新不息。本次活动依托学校的创客周、“三创”大赛开展,结合清明节气放风筝的传统习俗,呼应清明“春雨贵如油”的农事智慧。
这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育人课堂,不仅让二十四节气的古老智慧在校园生根发芽,更印证了一个道理:最好的传承,是让文明基因在时代土壤中萌发新枝。
未来,师生将带着专业技术的温度,继续在节气轮回中共同书写育人新篇章。
供稿:孙小翔
初审:韦玉龙
终审:杨军